废文网 - 历史小说 - 洪武兴明在线阅读 - 第348章 勋贵子弟

第348章 勋贵子弟

    朱元璋给朱文正准备的是平章政事一职。

    中书省设左右丞相,其下就是四名平章政事,权职相当于副丞相。

    目前左右丞相是李善长和徐达,三名平章政事分别是常遇春、胡美和廖永忠,加上朱文正正好四人。

    从这套班子可以看出,明初朝中武将所占比例非常之重。

    除去李善长以外,其余五人全是军中将领。

    徐达、常遇春、廖永忠自不用说,跟朱文正关系都不错,胡美以前是陈友谅旧部,早在洪都之前就归降朱元璋。

    他原名本叫胡廷瑞,因为避讳朱元璋的“璋”字,改名胡美。

    此人在汉军中曾执掌江西行省,手下部将众多,颇有威望,归降后又积极作战,立下不少战功。

    朱元璋为了表彰他,也为了安抚那些归降的汉军,便把他也给提拔到了中书省。

    如果单看中书省的上层结构,军中势力几乎一手遮天,反而是李善长成了孤家寡人。

    实际情况却是,将领们多半在外征战,很少能参与中书省决策。

    而在平章政事之下,还有丞和参知政事,以及都事等职位。

    这些人基本都是文臣,比如胡惟庸、李彬、汪广洋和杨宪,不少人为李善长效力,使得他能权倾一时。

    不过,这种情况等朱文正进去后,恐怕就会发生明显变化。

    按照朱元璋的判断,北方大都之战后,应该很长时间都不会再爆发几十万人的主力对决,有徐达和邓愈扫荡关中足矣。

    朱元璋又瞧了一眼朱文正受伤的右臂,语气中透着关切道:

    “如今天下将定,大哥又只有你这一个孩子,你就安心待在南京,把身体和家中料理好。”

    朱文正这才明白,老朱之所以要调他进中书省,原来也有为他操心的由头,是不想让他再上战场了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朱文正不禁有些感动的说道:

    “侄儿谢过叔父!”

    朱元璋却很霸气的挥了挥手道:

    “一家人,谢什么谢?你抓紧点,明天说不定就能给大哥添个大胖孙子!”

    说完,两人相视一笑,又聊了,朱文正便打算起身告辞。

    老朱却突然说道:

    “别急着走!去看看标儿他们,他们都很想你!”

    朱文正这才想起,前几天来得匆忙,还没去见过堂弟们。

    老朱又特意强调道:

    “尤其是标儿,他也不小了,该接触接触国事,你也是他老师,要多用点心。”

    朱文正点点头,忽然想起一事,便趁机说道:

    “叔父说得是,太子渐渐成熟,侄儿曾想,可否将军中将帅的子嗣,抽调一批入东宫,陪同太子一起操练?

    若是太子能引领大家一同训练,收获必然巨大!”

    朱元璋何等聪明,立刻听出了这句话的深意。

    朱标是他最中意的接班人,但这个接班人,不是老朱下个命令就能坐稳江山的。退出转码页面,请下载小说阅读最新章节。

    因为朝中大臣,都是跟随朱元璋起事多年的元老。

    这些元老个个才干不凡,位高权重,老朱在时,还能听老朱的,万一老朱不在,服不服朱标还是件值得思考的事情。

    可若是把他们的子嗣,选入东宫,从小跟朱标一起训练,让朱标在功勋子弟中,逐步树立威信,拉拢感情。

    那么等将来,这批功勋子弟长大后,继承父辈的职位,就会对朱标言听计从,鼎力支持,朱标的位置自然不就坐稳了吗?

    这就好比常凯申,之所以能大权在握,全仰仗当年在黄埔军校当了一回校长,桃李满天下,不愁没人支持。

    要知道,明初许多功臣都是世袭罔替的,这批勋贵子弟的能量不可小瞧。

    朱元璋越想越觉得精妙,他为朱标的事情操过许多心,比如任命李善长、徐达等众多的重臣担任太子老师,其实也是想朱标能被朝中大臣们接受。

    但这都是些临时办法,而李善长等人又都是成年人,朱标却是个少年。

    也许他们会尊重朱标,至于心里是否臣服,就只有天知道了!

    但朱文正提出的这个思路却不同,抽调的都是跟朱标年纪相仿的勋贵子弟。

    这些少年在一起,由朱标引领他们,朱文正在旁辅导,自然而然就能树立起威信。

    “好!好!好!……”

    朱元璋一连叫了几句好,又忍不住拉着朱文正的手,感叹道:

    “难为你为标儿费心了,此计甚好,你只管放手去做。若是效果好,日后也可从文臣中抽调一波子弟!”

    朱文正同样心中大喜,这个办法还是他最近闲在家中,回忆种种,才最后想出来得。

    只要运作得当,完全可以成为常例,就算朱标万一真的短命,新选出来的接班人,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,建立自己的班底。

    只要老朱不为儿孙接班的问题发愁,那将来自然会少杀许多人!

    这也算一件功德无量的美事!

    搞定这件事,朱文正便向后宫走去。

    另一边,朱标几个早就在书房等不及了。

    朱棣忍不住从怀中掏出一把,削了一半的木剑,一边把玩,一边问道:

    “大兄怎么还不来?父皇是不是吃饭吃忘了?”

    朱棡摸了摸下巴道:

    “父皇记性最是好,不可能忘了吧?”

    朱樉却直勾勾的,盯着朱棣木剑,满脸都是惊讶道:

    “四弟!你这木剑是从哪儿弄得,小心父皇又揍你!”

    朱棣撇撇嘴,一脸不屑道:

    “我从树上掰下来的,只要你不告状,父皇怎么可能知道?”

    朱标恍然大悟道:

    “我说怎么今早听母后提起,院中的树丫少了一根,还以为是哪个淘气的太监干得!”

    说完,朱标赶紧叮嘱朱棣道:

    “四弟,下次可千万别这么干了,万一被父皇误会,就要处罚那些宫女太监了!”

    朱棣一愣,他只是一时贪玩,压根没想到这些,没想到大哥居然心细如发,还能为那些下人着想。

    朱樉却一脸无所谓的,冲着朱标说道:

    “大哥,你是不是想太多了,那些下人本来就是服侍伺候我们的,挨几板子又不会死,管他们干嘛?”

    朱标听到这话不高兴了,立马拉下脸道:

    “二弟!父皇时常教导我们,做人不能忘本,要为天下百姓着想,怎能视人如草芥?”

    朱樉见大哥居然认真了,不敢同他争论,低头认了个错,悄悄跑到一旁。

    朱标也没多想,几步走到门口,张望大兄到底来了没?

    谁也没发现,朱樉独自站在角落,嘟着嘴小声嘀咕道:

    “为天下着想,那是你太子的事情,与我何干?”常青椒的洪武兴明